莱州市蒜园子史前文化遗存

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

蒜园子遗址为史前文化遗存。蒜园子遗址位于莱州市城区东南约1公里处的文峰路街道蒜园子村东南、万家村北的一高台地上。

蒜园子遗址以南不到3公里处是东西横亘的云峰山,成为遗址的屏障,北约250米处有南阳河自东向西流过,遗址东西两侧各有 一条南阳河的支流由南向北汇入南阳河。蒜园子遗址是在1981年4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。

蒜园子遗址系一高台地,中间略高,向四周缓平。遗址高出北部的蒜园子村约2—3米,遗址南北长约370米,东西宽约360米, 总占地面积为13万多平方米。现在,遗址上大部分种植农作物,也有种植蔬菜大棚者。遗址的大部分保存基本完好,但因遗址紧临村庄, 村民建房对遗址也时有破坏。1994年前后,遗址西南角上万家村盖新房三排,房屋大都建在遗址上,北部蒜园子村建房亦有小部分 房屋建在遗址上,因建房对遗址的破坏现已被制止。

根据对遗址的调查,可见到文化层的断崖较多,北崖最为清晰。第一层为耕土层,厚约30厘米;第二层为黄褐土,厚约45厘米, 含有战国时期陶片;第三层黑板土,厚约15—60厘米内含紫荆山类型的陶片,器形有鼎、小口罐、罐等,为大汶口文化层。

该遗址面积较大,地面暴露遗物较为丰富。遗址南部暴露遗物以龙山文化陶片较多,遗址北部散布紫荆山类型的陶片较多, 战国时期遗物只在北断崖第二层采集到。

战国时期的陶片为夹砂或泥质灰陶,可辨器形有豆、盆、罐、板瓦等。

1981年,在北断崖处曾发现一座土坑竖穴墓,进行了抢救性清理。墓被原始文化层所压,深约40厘米,长、宽均被破坏而不明。 从残存人骨看,为单人仰身直肢葬,左手压在盆骨下,墓中无随葬品,填土中的陶片均是紫荆山类型的陶片。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, 年龄在20岁左右。

第三次文物普查时,在遗址东南部一处果园的西断崖上发现了两个较大的灰坑,采集到磨光蛋壳黑陶片及红褐夹砂陶片; 在遗址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红烧土痕迹;在遗址西部采集到石刀一枚。历年来,在遗址周围所在的村庄征集到的石器有 石磨棒、石斧、石锛等。

蒜园子遗址是胶东地区面积较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,从采集到的遗物看,主要分三个时期。紫荆山类型的遗物主要 分布于遗址北部,陶器特点与胶东半岛的其它早期遗址很近似,陶质、陶色、器形几乎没有差别;龙山文化的遗物主要分布在遗址的 南部,出土的陶器与蓬莱刘家沟出土的相似,但泥质黑陶较少;战国时期遗物只在遗址的北部断崖有所发现。蒜园子遗址是迄今为止 我市发现的最早的、保存最完好的史前文化遗存。

1983年,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87年4月,烟台市人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92年6月,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